你說話「跳針」嗎?

如果你有善用錄音的方法,我想你可能很快的會發現,在自己說話過程中,有些「字」或是「詞」總會重複的出現?

聽起來就好像是被刮花的唱片或CD一樣:跳針!

我倒是不覺得說話要百分之百乾淨,一點語助詞或口頭禪都沒有,這樣的聲音聽起來會像是機器人,或是沒啥感情的播報員。

自然就是美,天然ㄟ…尚好!

所以我認為有些重複的字詞反而是讓表達具有「辨識度」的特色,但如同我一直強調的,辨識度的目的是讓人一聽就知道是你,連帶能夠引起一連串關於你的記憶與想法。

正常情況下,我們總希望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,連結的是正面的想法、而不是嫌惡、避之唯恐不及、或是一堆問號吧。

也就是說,重複出現的字詞,如果是令人不舒服的,例如總是用國罵或是問候別人父母做為發語詞;或是會干擾理解的,像是很多人很愛說「那個那個…這個這個…」,或是每句話中間,總夾著「你懂我的意思嗎?」,好像天下人都是笨蛋,而自己說的是天語一樣。

我知道這些決不是「故意的」,只是這樣的習慣是兩面刃,你的小團體可能很喜歡或沒感覺,但除了這一小撮人之外,就不見得能接受了。

說一個實際的例子吧!在錄音間裡,許多人喜歡在每一句話前,加一個「那」、而且特別大聲,例如:「那我要說的是,關於這本書,那就是一本小說,那故事是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…那我真的想告訴大家,千萬別錯過!那真的超好看的!」

其實不僅在錄音間,我發現很多人在生活情境裡說話,也很喜歡「那」來「那」去。

「那」的功能其實是用來加強或多個半秒一秒的思考接下來要說的話,可是聽起來是瑣碎的,而且干擾聽者的理解。

如果你想加強自己要說的話,表現出肯定與專業,甚或只是給自己思考下一句話的空檔,不妨把「那」改成「那麼」。

在「那麼」後頭說的話可以給人篤定與深思熟慮的結論,而且人在聽到「那麼」之後,多數會有期待感,想聽聽你接下來要說什麼,於是你可以喝口水、輕吸口氣,好整以暇的繼續說。

但凡事適可而止,如果你每句話一定得從「那麼」開始,我想聽你說話的人應該會中風吧!
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