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天聽一點 #733】想要變有錢,先管好你的情緒

歡迎來到「一天聽一點」,就在今年的四月份,我們推出「財務情商」系列,一連四集的內容,受到很多朋友的好評。

還有很多朋友跟我們回饋,他們說想對於「財務情商」這個主題,要有更多的了解,這些聲音呢我們都聽到了!

所以我們的團隊經過半年的時間沉澱,把我們更核心、更乾貨的內容,在未來的三天裡,為你推出「進階版」的財務系列,請記得要鎖定我們的頻道;當然也要記得幫我們訂閱、按下小鈴鐺喔!

我想喔,只要談到「存款」,一般來說大家都會認同錢越多,當然是越好的;最好是直接能夠當個財務自由的有錢人,這輩子就別無所求了!

但你知道嗎?國際級的投資大師啊~華倫.巴菲特他卻說:「在你可以控制情緒之前,不要期待自己變有錢!」;相信你聽到這裡喔,肯定很納悶!

為什麼擁有財富會跟情緒有什麼關係呢?有錢不是能使鬼推磨嗎?為什麼一定要懂得管理情緒?難道高EQ就等於高收入嗎?

關於這一點喔,請容我賣個關子,稍後再為大家做說明。

只是喔一提到巴菲特,就不得不想到他另外一句名言,那句話就是:「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,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。」

相信喔,有接觸投資的朋友們,一定對這句話是相當熟悉的。

而這種「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,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」,聽起來好像很簡單,沒有太大的技術性可言,但你真的知道在金融交易裡,真實的情況會長什麼樣子嗎?

我可以很直接的告訴你,對於一般的投資者來說啊,其實都是別人恐懼的時候,你呢只會更恐懼;而別人貪婪的時候,你卻更貪婪!

這就是大部份的人,即使知道巴菲特的投資心法,但還是做不到的主要原因。

那你會不會好奇,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在影響一個人的決策呢?我來跟你分享個小實驗,你馬上就會明白。

這個實驗是這樣子喔,你想像一下,假如你的手上握有一個千元大鈔,實驗者呢給你兩個選擇。

「A」選擇是你肯定會再得到五百塊,「B」選擇是你有50%的可能性,會讓你得到一千塊,而有另外50%的機率是什麼都沒有。你會選擇哪一個?

我公布答案囉,實驗證實喔,大部份的人都選擇了「A」;可以確定再拿到五百塊。

也就是說喔,人們的直覺會優先選擇有把握,而且能夠確定的選項,這也是代表著多數人的直覺,大多數人都是「風險規避」的。

但有趣的是喔,透過實驗情境的改變,我們來看人會有什麼不同的反應!

在情境二裡面,實驗者先讓你手上握有兩千塊,同樣也給你兩個選擇。

「A」選擇是你肯定會損失五百塊,你要入戲哦~認真感受一下你手上拿了二千塊,然後第一個選擇是你100%會被拿走五百。

而另外一個選擇,也就是「B」選項,是你有50%的可能性會損失一千塊,而另外50%的機率,是什麼都不會失去;你還是可以保有自己原本的二千塊。

那你會選擇「A」,還是要選擇「B」呢?選好了嗎?下好離手哦~實驗結果證實喔,在情境二的脈絡裡,大部份的人都選擇了「B」選項。

也就是喔,為了不想要有任何的損失,寧願冒比較大的風險,去賭那個失去一千塊,或者是什麼都不會失去的選項。

這逆轉了情境一的「風險規避」結果,轉變成「風險偏好」的取向。你聽到這裡,不曉得你看出什麼趣的事情了?

事實上喔,無論是情境一、還是情境二,在數學上、和機率上都是相同的問題啊,而且在實際決策的面向上,也是一模一樣的。

但為什麼情境一變,人就會做出「風險規避」,和「風險偏好」這樣子截然不同的選擇呢?

更簡單來說,真正的關鍵在於人們面對「獲利」的時候,會想要「避免風險」;而人們在面對「損失」的時候,則會「偏好風險」。

更有進一步的科學實驗來證實,人們遭逢財務損失帶來的痛苦,大概是相同獲利帶來快樂的「兩倍」。

這也就說明了,人們面對投資理財,無論你的主觀意識,覺得自己是怎麼樣的理性,但其實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,大多數都是不理性的。

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怎麼做決策,科學實驗都已經告訴我們結論,那就是喔,我們會盡其所能的「避免損失」啊。

這也像是股票投資的常態,在市場低迷、利空消息到處流竄的時候,你會不敢執行自己的停損;因為你只要一執行停損,你的損失就會變成「現實」。

而在市場火熱、手上股票每天都在飆漲的時候,你卻堅持不下去,總是太早就獲利了結,沒有享受到真正的獲利波段。

所以呢,要做到像巴菲特一樣,「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,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」這樣選擇的難度。

就像是一個人睜著眼,看著眼前有兩根手指頭,朝他的眼球戳過去;但是卻要求這個人不能閉上眼、也不能閃是一樣的道理。

根本是辦不到的、很違反人性喔。那麼你聽到這裡,你會不會很想知道到底要怎麼樣控制「貪婪」跟「恐懼」,跟巴菲特一樣穩定的獲利呢?

你要先認識在自己的身上,到底受到了什麼樣的「過去制約」的影響?

其實無論你有意識,或者是沒有意識到的所有行為,必定有它建立和養成的過程,也就是說喔,你現在有的一切行動跟作為,都是來自於「過去的制約」。

那什麼是「過去的制約」呢?在這個重視教育的年代,相信你或多或少,都有聽過「家庭教育」對一個人的影響會有多大!

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裡喔,最常聽到學員分享的金錢觀念,就是他們的父母親,有意無意的在語言上啊、行為上啊~

灌輸給他們「錢越多越好」、「越快變有錢就越輕鬆」,甚或是「只要有錢,人生就會是彩色的、幸福的」這樣的觀念。

但我邀請你想一想,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有錢帶來的只有快樂嗎?還是錢越多,其實那底下藏著更多的問題?

你一定有聽過某些知名的家族企業,生意很成功、賺很多錢;家族資產達到十幾個零以上啊,甚至於最後的幣值喔,的單位還是以「美元」來計算。

整個家族有權、有勢、有地位,表面上風光無限,但事實上呢?是不是爭產的爭產、互告的互告,最不幸的還有兄弟之間互殘,這樣的悲劇發生。

你覺得這樣的家族成員,他們在爭奪的真的只是「錢」嗎?

如果你靜下心來,仔細想一想,其實不難發現他們每個人所擁有的錢,早就不愁吃穿啊;甚至於是一輩子不用工作都花不完啊!

那為什麼他們還覺得「不滿足」呢?

事實上呢,這是因為在他們爭奪金錢的背後喔,心中還藏著一個更深的「需要」;那個「需要」沒有被填補。

那個「需要」可能是感覺到公平、想要被認同、想要證明自己,只是他們沒有機會進一步的去了解自己。

他們看不見自己內心的「黑洞」、到底想要的是什麼?他們誤以為只要有錢,就可以滿足一切,所以對錢的需求永無止境啊!

這也像是已故的流行天王~「麥克.傑克森」。從小就受到父親很嚴格的對待,導致他和父親的關係非常的不好。

儘管他認同父親的鐵血紀律,造就他的成功;但也在脫口秀的節目上,他自己坦承從小跟兄弟姐妹,在排練歌舞的時候,父親就經常手持皮帶坐在一邊。

只要他們有忘詞啊、舞步不到位啊…這些做得不好的地方,父親就會把皮帶,在他們身上招呼。

更讓人難過的是,麥克.傑克森的父親,不止對他有身體上的傷害,還有口頭上的虐待。經常嘲笑他的外型,說他有個大鼻子。

這也難怪他後來不斷的整形,而且還特別在意鼻子必須小挺而精巧。

更有很多專家分析,麥可.傑克森的成年生活,他始終保持著童趣,私底下呢很害羞,講話常常像個小男孩,這樣的外顯的行為。

這些都符合他在小時候,忍受許多的虐待經驗造成的後遺症。

因此啊,即使麥克.傑克森,在音樂史上的成就,早就獲得全世界的肯定;但是由於童年的慾望、需求沒有被滿足。

所以他賺再多的錢,打造足以媲美迪士尼樂園的私人遊樂場,叫做「夢幻莊園」。儘管如此,他還是不斷的陷入各種風波跟爭議裡面。

這很有可能是因為,他沒有真正的看見自己心裡的洞,他沒有辦法打自內心的肯定自己;他就得不到真正的快樂,以至於喔死後還留下大筆的債務。

所有的事實都證明,「有錢」並沒有辦法解決他心中真正的問題。

而我更相信,他內心一直沒有被滿足的黑洞,正是麥克.傑克森長年受到噩夢啊、失眠啊…這些情緒困擾的根源。

這也是巴菲特會說的:「在你可以控制情緒之前,不要期待自己變有錢」的最主要原因;因為你的情緒穩定度,和你能夠擁有的財富是息息相關的。

更直白的說,也就是你的潛意識怎麼看待錢,就決定你能不能留得住錢,當一個有錢人。

假如你始終擔心錢不夠用,這個底層代表著你對金錢的「匱乏」心態;所以始終想要有更多的錢,很有可能就像麥克.傑克森的例子。

內心有某一塊需求沒有被滿足,形成慾望的黑洞,因此給你再多錢也填不滿啊!而像是這一類理財背後,更根本的源頭,是市場上許多投資大師,不會告訴你的。

我們只會覺得買房啊、買名錶啊、買跑車啊,才叫好人生。而且這些大師可能會有意無意的,透露自己賺錢有多簡單。

創造你的相對剝奪感,讓你為了賺到錢,不自覺的不斷的黏上他們,而最後卻害怕自己賺不到錢,而盲目追隨、更不敢離開他們。

這也難怪亞馬遜集團的總裁~貝佐斯,他曾經問過巴菲特。他問他說:「你的投資理念其實很簡單,而你是世界上第二有錢的人;為什麼大家不直接複製你的做法就好了啊?」

沒想到巴菲特的回答很妙,他一針見血的跟貝佐斯說喔:「沒有人做得到,是因為沒人想要慢慢變有錢!」

你聽出關鍵字了嗎?關鍵字是「慢慢變有錢」!

因為「慢慢」就意謂著你有穩定的情緒,而且能夠持之以恆的,做出高勝算的決策,讓自己的財富得以累積。

普遍來說喔,一般人對自己和金錢的關係,常會有一個迷思,就是以為自己跟「錢」的關係,是建立在你領到薪水、存款薄有入帳的那一刻才開始。

卻很少有人知道,你跟金錢的關係,其實是建立在你的原生家庭;特別是在童年的階段,你的父母親或者是主要的照顧者,對你的慾望跟需求,他們怎麼回應的?

這些也幾乎是你所有「過去的制約」的來源,如果沒有直指核心的面對這點,財富會帶給你的,是放大你的情緒;特別是不恰當的貪婪跟恐懼。

你會因此反而讓自己永遠沒有辦法有穩定的情緒。所以呢,如果你渴望擁有穩定的情緒,在面對金錢的時候,能夠不被潛意識牽著鼻子走。

我很鼓勵你,可以加入嘉玲老師的線上課程~【理財心裡學】。

【理財心裡學】這一門課,是嘉玲老師從多年的諮商經驗裡面,特別集結出許多人,在實務上對理財的迷思;而重新建立你跟金錢的連結。

目的是幫助你調理好「富體質」,為你變身有錢人做好準備,這才是真正能夠留得住錢,又沒有副作用的長久之計。

假如你也渴望擁有「富體質」,不只是「有錢」,而更能夠擁有身心的平衡,你就一定要加入【理財心裡學】的學習。

歡迎你的加入,也期待你能夠透過學習,享受富足的人生!希望今天的分享,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,我是凱宇。

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,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,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;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,按下去,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。

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,或課程有興趣的話;尤其是這一系列我們談理財,談到的【理財心裡學】。

這真的是嘉玲她結合過去的經驗,而且你可能不知道的是,嘉玲她大學是念「經濟系」。

所以呢,把「經濟」跟「心理諮商」這兩個結合,並且透過很實務的協助跟輔導,讓很多人他開始真正的迎接財富跟豐足,進入自己的生命裡,這樣的一個經驗集合。

而現在只要你在我們的影片連結裡面點進去,你就可以報名學習【理財心裡學】這一門課,我很期待你的加入。

更期待你能夠豐富你的人生,不管在物質還是在精神層面。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邊囉,謝謝你的收看,我們再會。

===
附註:
部份內容出自本事出版《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》一書。
麥克傑克森資料出自維基百科。
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