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為好好玩#118】坦誠,永遠比扭曲能得到更多的寬容

是人,都會有犯錯的機會。

有些人犯錯後,能得到別人的容許,把傷害減到最低。

有些人卻沒有這樣的待遇,原本只是個小錯,弄到後面變成「加重刑期」甚至是「無期徒刑」。

 

你一定希望自己在犯錯後,能得到更多的寬容,除了情緒上好過一點,也讓自己有更多的氣力去彌補錯誤,或是能安心的開始接下來的人生。

問題是,該怎樣得到這樣的結果呢?

 

說一個在醫界的真實案例。

2001年,美國密西根大學附設醫院起用一項醫療疏失揭露方案。

做法是讓醫師與病患面對面的在會議中,坦誠醫療疏失、並且解釋為什麼導致這樣的疏失,然後提出補償方案。

在先前的六年裡,醫院採用不揭露疏失的政策。

 

對照下來,採用揭露方案後,得到以下結果~

醫療疏失的官司數量減半,從每年39件降到17件。

更容易達成和解,達成和解所需時間減少30%。

更低的彌補成本,賠償金支出減少60%。

 

這個案例讓你想到什麼?

 

讓傷害蔓延跟擴大的,往往不一定是傷害本身,而是人們對這件事的「預設」。

有了「預設」就會有「遮掩與扭曲」。

 

醫生預設病人一定會獅子大開口。

病人預設醫生絕對會撇清責任。

沒有人願意坦誠、也沒有人願意信任,於是傷害本身是否被彌補?這件事很容易失焦。

結果是雙方之間充斥著扭曲的資訊,犯錯的人隨著事實的揭露,要付出的成本遠遠超過了純粹承認錯誤所需要負擔的。

 

不管面對什麼人?什麼事?

你犯過錯嗎?

 

坦誠,永遠比扭曲能得到更多的寬容。

 

(不止對別人,對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呢?)

 

文/溝通心理學家 裘凱宇

社群分享
加入最愛